若有人問你,「寫字前需要作哪些準備?」你應該多半會不假思索回答:「準備好紙筆,就直接寫咯。」
讓幼兒安然度過寫字準備期,並在這一時期愛上寫字,進而喜歡中文,正是嚴吳嬋霞的新書《給幼兒準備一隻寫字的手—蒙特梭利寫前活動》想要實現的目標。聽完她的分享,你會發現,「準備寫字」這件事,遠比你想象中要豐富得多。
在寫字前,孩子們需要……
鼎鼎大名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強調獨立、有限度的自由和對孩子天性的尊重。具體理論千千萬,而應用在寫字上,則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「日常生活訓練」。走線、坐、站立、拿、搬、放、倒……
這些看似和寫字毫無關聯的動作,既能提升手眼協調的能力,增強秩序感和專注力,還能培養獨立能力。
嚴吳嬋霞說到興起,還親自起身示範了抬頭望前走直線的狀態。好奇的記者試了試,發現這對成年人而言也絕非易事。透過這些訓練,幼兒的小肌肉活動能力大增,之後再正襟危坐提筆寫字自然更輕鬆。
拿東西、倒水……同樣似乎早已成為大家司空見慣的事,但將這些動作清晰描述出來,卻成了嚴吳嬋霞的難題。具體到用幾隻手指、哪條線與什麼邊緣平行、如何托住物體……事無巨細,跟隨指示行動時,相信大人們都會仿若回到那個牙牙學語的年代。
在《給幼兒準備一隻寫字的手—蒙特梭利寫前活動》中,包含26 個不須握筆的寫前活動,值得注意的是,每個活動都預設有「錯誤訂正」機制,當孩子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,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自己發現並改正,從而學會自己解決問題。
砂紙板使用方法大揭秘
配合寫前活動書推出的,還有一套教具。嚴吳嬋霞早前在接受蒙特梭利訓練時,曾經接觸到英文字母的砂紙板,當時她便靈機一動:用砂紙板來做漢字的筆畫和偏旁部首不也可以嗎?在一個小小的盒子裡,放入1 本說明書及24 塊砂紙板(包括8 塊漢字基本筆畫和16 塊生字,生字同時是漢字的部首偏旁),讓幼兒透過親手觸摸記憶,親自念出筆畫的名稱,熟悉漢字的組成。
開心學寫字,才能開心學中文
在教育局推出的《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》中,表明:「學校不應要求幼兒班的幼兒執筆寫字」。嚴吳嬋霞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大家討論:「幼稚園若不教,孩子到小一突然要用漢字寫功課措手不及,家長也會要求教……其實這涉及四個問題,什麼叫寫? 幾時寫? 如何寫? 用什麼書寫工具?」
嚴吳嬋霞對寫字的理解,是從2歲半開始便已經可以循序漸進。這樣
的想法有科學佐證:人類的腦細胞發展,0-6 歲最為活躍,2 歲的孩子喜
歡塗鴉,其實是在「畫字」,而孩子在4-5 歲時更處於書寫敏感期,不可
小覷。
早在《給幼兒準備一隻寫字的手》前,嚴吳嬋霞便推出了一套12冊的《愉快學寫字》,讓3-7 歲的孩子分三個階段,從筆畫線條開始,一點點了解漢字的基本結構,一邊學寫字、一邊慢慢識字。
嚴吳嬋霞稱,令她驚訝的,是很多家長竟然都不知道漢字的八個基本筆畫。「我們身為中國人,讀了這麼多書,為什麼會連基本筆畫都不記得?」她覺得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顯示出中文教育的欠缺。
「如今越來越多外國人學中文、寫中文,我們做教育的人,有什麼理由令小朋友討厭自己本國的文字?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化,如何延續?靠文字。這是我心底的願望:不能讓小朋友因為寫字而討厭寫中文。我希望他們關上書後,可以真正認真去實踐,往往最簡單的事情,其實最是難做。」嚴吳嬋霞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