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5年,陳美齡為日本電視台拍攝慈善節目《24小時電視》,首次前往飽受旱災與饑荒之苦的埃塞俄比亞,探訪當地的孩子。
雖然行前已經自以為作了充足的心理準備,但見到的場景還是令她大吃一驚:因為常年挨餓,路上的人都是「皮包骨」狀態,行走時,他們身上的皮會隨之晃動,而小朋友的大腿只有正常人三四隻手指的寬度。
因為不少孩子都患有傳染疾病,所以工作人員特別告誡陳美齡,不要輕易觸碰他們。那要如何與他們親近起來呢?陳美齡想出了一個「破冰」的方法:她學了幾句當地的語言,將這些話套入「倫敦鐵橋垮下來」的兒歌旋律中,唱給小朋友聽。
奇妙的事情發生了:孩子們突然一個個站了起來,隨著旋律熱烈地跳起舞歡迎她,而大膽一些的小朋友,甚至呼應起她的歌聲。被孩子們的純真與可愛打動的陳美齡,再也顧不上什麼「禁令」,衝上前去擁抱和親吻他們……
「那一刻我覺得,病了也沒關係,就算死掉都值得」,陳美齡說。她認為此行令自己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轉變:「小朋友幫我解開了人生中一個很大的『結』,就是怕死的結。」
從那以後,陳美齡開始在世界各地積極做起義工,更在1998年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。埃塞俄比亞的經歷促使她以日文寫下第一本《我們都是地球人》,講述這些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們的故事,而此後每隔十年,她都會出書介紹近十年來的探訪所得,迄今這一系列圖書已經出了四本。
最近,獲出版社邀請,陳美齡決定將四本書的內容提煉成一本,沿用《我們都是地球人——被遺忘的孩子》之名,並將其翻譯成中文。她希望這些孩子們的故事能被更多人聽到,讓香港的小朋友學會珍惜自己的生活,懂得感恩及對他人伸出援手。
那些難以想象的事
你能想象嗎?一個13歲小女孩的夢想,是想要一塊擦紙膠,擦掉她過往屈辱及羞恥的人生。
陳美齡說,這個小女孩被媽媽打斷腿成了瘸子,因為貧窮而住在街上,平時靠賣身為生,13歲已經私自墮胎兩次。
而在索馬里,當地人為了「保護女童的貞操」,在她們年僅九、十歲時就由阿婆或阿嬸私自做「鎖陰手術」,過程中全無麻藥,十分殘忍。不少女孩在「手術」中死去,即使幸運堅持到長大,也可能再無生育能力。
還有一些孩子,他們每天的生活,是來回八個鐘頭去取得水源帶回家,讀書?玩耍?不存在的。他們回到家才有一餐飯可以吃,被問及「喜歡的食物」,除了冷掉的白飯,想象不到其他,因為從未見過。
戰亂國家的小朋友,相當一部分則連成為「難民」的資格都沒有,他們被困在當地,從小就加入軍隊,在戰火中,早早失去生命。


那些力所能及的事
陳美齡起初看到這些情況時,除了心痛外還很失落。她覺得,「世界上這麼多需要獲得幫助的小朋友,而我的力量如此微小,怎麼辦呢?」
與她同行的護士說出的「實在話」將她點醒:「想這麼多有什麼用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啊!」受到激勵的陳美齡,開始了每年四處探訪的生活,而比起空口無憑地號召籌款,她更希望能把孩子們的故事帶回來,令更多人行動起來。
在陳美齡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的1998年,全世界大約有1,300萬名小朋友,不到五歲就不幸夭折。20年間,透過為孩子們補充營養、打預防針、及時治療疾病等舉措,這個數字已經減少到600萬,但仍待進一步努力。
具體到孩子們的成長,在學校建女廁以使月經期的女孩也願意上學、設置半日學校以考慮到需要子女幫手的家庭等,則都是「因地制宜」的舉措。
那些尚待解決的事
近年來,陳美齡的不少著作都在講述她本人的教育理念及與孩子的相處點滴,在與這些生活在黑暗中的小朋友相處時,她也不免想起自己的孩子。
「小朋友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是父母的愛、周圍的關懷,以及自我肯定能力。但在世界氛圍內來講,和平的環境、安定的生活,包括有飯吃、有地方住,是最低限度的條件。」陳美齡說。
陳美齡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聽到這些故事後,能夠明白「不是每一件事都是應得的」,做「知恩、感恩與報恩的人」。
當今世界上依然存在區域性的戰爭問題,若無法解決,當地的兒童仍要被迫受苦。接下來的日子裡,陳美齡會繼續履行大使的職責,平日她還會刻意鍛煉身體,以應對在各地的突發狀況。
這些「被遺忘的孩子」的故事,也有待更多的人從這本書開始了解。
作者簡介
陳美齡Agnes Chan
1955年出生於香港,六兄妹中排行第四。1969年憑一曲Circle Game走紅港、台、東南亞;1972年憑藉《虞美人花》在日本作為歌手出道。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,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(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)畢業。1985年首次回國表演,以《歸來的燕子》、《原野牧歌》大受注目。同年結婚,翌年生下大兒子。1989年,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。留學期間的1989年當年,二兒子出生。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稱號(Ph.D)。1996年三兒子出生。之後,除了參與各類演藝活動,也兼任隨筆作家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、日本抗癌協會「微笑大使」、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等,活躍於各個領域。
2015年,繼大兒子、二兒子之後,三兒子也成功被史丹福大學錄取,一躍成為話題人物。隨著《50個教育法──我把三個孩子送進了史丹福》的日文版及中文繁、簡體版出版,引起很大回響。未及一年,《40個教育提案──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》中英文版面世,代表她已成為眾人眼中的教育家。